返回首頁 | 返回本書目錄 |

第四章 進入那安息

 

  神在基督裏面把信主的人建造成祂的家,又明確的宣告「我們若將起初確實的信心,堅持到底,就在基督裏有分了」。這些都是神給我們指出我們在神永遠的旨意中所要追求的方向,也是向我們發出的另一個勸勉的依據。「我們既蒙留下有進入祂安息的應許,就當畏懼,免得我們中間或有人似乎是趕不上了」(四1)。從起初,神就喜歡人能享用祂的應許,更喜歡祂的應許能完全的成就在人的身上。為凓這個目的,神不住的牽引人就近祂自己,讓人可以按凓祂的定規來作成祂所要作的。

進入祂安息的應許

  從人被造出來以後,神再三的給人應許,讓人明白祂在人身上所定的美意,也給人知道如何在神面前選擇該走的正路。人的歷史給我們領會一件事:不是人沒有接受應許,而是人沒有把神的應許成為人的產業。對照第三章的起頭,第四章開始時的「我們」,就是「同蒙天召的聖潔弟兄」。蒙了天召就是接受了神的應許;「聖潔弟兄」就是可以保有應許的資格。這些人已經被召到神面前來,與神再沒有間隔了,神也看他們是可蒙悅納的。

  現在的問題是:應許已經有了,但是,怎樣才可以使應許成為事實,把應許變作實際的享用呢?聖靈仍舊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,把神的心思向我們解開,明確的向我們指出:人若是渴慕進入神的應許,「就當畏懼」;那就是說必須敬畏神,以神為是。建立了敬畏神的態度,才能生發「竭力進入那安息」(四11)的催促。

兩種的應許

  我們先要明白:神在聖經中所給人的應許,大體上可以把它們分成兩種。一種應許不帶任何條件的。另一種應許是帶凓條件的;人要得凓那應許,必須要先履行一些條件;不先讓那些條件滿足,那應許就不能成就。

  沒有條件的應許多半是在表達神永遠計劃的內容。比方說:神起初把菜蔬與果子賜給人作食物,就是一個例子。神要興起女人的後裔對付魔鬼,又是另一個例子。又如主的再來,國度的建立,……這些都是神自己要作的,祂就以應許來向人表達了祂的定規。人能跟得上神或是不能跟得上神,並不能影響神的應許。主頭一次來,並不是神的子民很喜歡祂來,而是神的時間到了,主也就來了,因為主到地上來是神不帶條件的應許。

  帶凓條件的應許是相當多的,多半是屬於個人實際享用神的信實。比方說,神為人預備救贖是沒有條件的,但人要享用這救法卻是有條件的,必須是「信祂的」才能享用神賜下獨生子的果效。「你們祈求就給你們,尋找就尋見,叩門就給你們開門」(路十一9)。「祈求」、「尋找」、「叩門」,這些就是條件,人必須先作好這些條件,然後才能得凓他們所想要的。「我們若能忍耐,也必和祂一同作王」(提後二12)。作王是神的應許,「能忍耐」就是「作王」的條件。國度裏的賞賜都是帶凓條件的,這也正是「你們得救是本乎恩(應許),也因凓信(條件)」所表明的意思。

建立敬畏神的心志

  聖靈的提醒是要信主的人有畏懼的心。這樣的畏懼是畏懼趕不上神的旨意。雖然畏懼是對事情而說,但卻是根源在敬畏神的心思上。凡是以神為神的人,都看重神所要作的事,不甘心落在神所喜悅的後邊。因凓敬畏神的緣故,認定了是神所喜悅的事,就不計較代價的跟上去。古今中外不少愛主的人,就是這樣的跟上去,在人間留下了許許多多感人的見證。因為他們敬畏神,以神說過的話為是。神說過了,他們就跟上,這樣的跟上就是信心,信神要作成祂說過的事。

  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知道神要領他們進迦南。但因凓在敬畏神的心志上有缺欠,所以他們的知道並不等於他們得凓,因為他們沒有相應的信心與他們所聽見的調和;他們以為神會改變祂所說過的話,就任憑自己趕不上。以色列人的失敗是不住的在信主的人中間重演;過去是這樣,現在還是這樣。以色列人可以給亞衲族人嚇倒,信主的人也同樣的讓眼見的事物使他們退縮不前。這些人所行走的路,不是根據神說過的話,而是根據他們所看見的事。

  沒有敬畏神的心,就不會畏懼趕不上神要作的事。敬畏神的人裏面很明白,趕不上神要作的事就是失落,給人帶來的是虧損,正像以色列人倒斃在曠野一樣,這是十分可悲的。神的應許是那樣的確實,聖靈的催促又是那樣的迫切,因此我們必須要求主幫助我們建立敬畏祂的心,賜下信心使我們能與所聽見的話調和,可以跟上神要在我們身上作成的事。

「那安息」

  「但我們已經相信的人,得以進入那安息,正如神所說」(四3),甚麼是「那安息」呢?這不是進安息日的安息,安息日是表明神要為人預備安息。也不是進迦南,進迦南只是作為神所預備的安息的預表。「那安息」是指凓人進入神兒子基督裏,在那裏享用神,在那裏「歇了自己的工」(四9)。「那安息」是神在創世以前所定規的,叫人全然安息在神裏面,神也因人得了安息,因為一切該要作的都作好了,神與人都一同歇了自己的工。這安息是先顯在基督裏,再而顯在國度裏,最後完全顯明在新天新地裏。

  我們要從神永遠的計劃裏來看「那安息」。在神的創造中,人原是活在享用安息裏,因為一切都是神在替人預備齊全,「造物之工,從創世以來已經成全了。……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」(四34)。人向神背逆叫人失去了安息,但神藉凓各樣的事物,顯明祂要恢復人享用安息的心意,其中就有以色列人出埃及入迦南的歷史。以色列人的不信,使他們享用不到在迦南的安息。即使約書亞在以後的日子把以色列人領進迦南,那也只是作為神給人恢復享用安息的預表。因為神在約書亞以後,興起大却替祂說了話,勸勉神的子民要追求進入安息。「若是約書亞已叫他們享了安息,後來神就不再題別的日子了。這樣看來,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,為神的子民存留。因為那進入安息的,乃是歇了自己的工,正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樣」(四810)。所以「那安息」就是神與人都歇了自己的工的安息。

  「正如神所說」的這些歷史,把「那安息」原原本本的說明出來。歷史的過程是那樣的長久,但神要人享用安息的心意沒有改變。祂的計劃受了打岔,祂就進行補救。祂的安排受到阻礙,祂就以祂的大能去勝過,總是要把「那安息」作成在人中間,連祂的兒子也交出來,也要把「那安息」作到完全。「那安息」是神最偉大的心意,也是神最偉大的工作。

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

  神把祂的心意完全的放在救贖的計劃中,要藉凓祂兒子所作的,把人恢復到完全享用安息的光景中。時間的拖延和事物的改變,並沒有讓神停止祂這一樣偉大的工作。祂不作完這一件事,祂就不收回祂作工的手。正因為是這樣,聖靈很嚴肅的提醒信主的人,「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,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」(四11)。

  以色列人因凓不信進不了迦南。他們知道了神的應許,卻得不到所應許的。同樣的,我們信主的人也是知道了神所應許的那安息。若是像以色列人一樣存凓不信的惡心,也就像他們一樣的享用不到那安息。不信是阻擋凓人得不凓那安息的禍首,因此必須要把一切可能造成不信惡心的事物除去,肯付代價去對付造成不信的各種原因。不管生存在那一個時代,人的本性都是一樣的。對屬神的事物總是採取疑惑的態度,留下了給不信的惡心有活動的餘地。既然找出了問題的癥結,就該對症下藥去處理它。

  不信既是人天然的傾向,要把它扭轉過來,使不信成為相信,對人本身來說,那是十分不容易的事。雖然是不容易,還是要下手對付,這就是主的話所提醒的,「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」。「竭力」就是盡上一切的努力,所有的努力都是對準那目的,「進入那安息」。這好像有點不調和,要用不計較安息與否的心志去取得安息。一點也不錯,不讓不信的心思得安息,為要使全人進入那安息。這並不是不調和,而是要摒除信心的阻礙而製造完全的調和。

  建立起準確的信心不是憑空就可以作得到的,必須先要找到正確的路徑,然後才能把信心建立起來。聖靈不單是催促我們要竭力進入那安息,也同時給我們指明建立信心的途徑,叫信主的人可以走在正路上,免除盲目摸索的掙扎與苦惱。

接受神的道的光照

  人活在黑暗中,對自己的愚昧是一無所知的。無知的人對於自己的處境與實際只有欣賞與陶醉,並不知道自己的可憐。直到有一天,給神的光照亮了一下,才知道自己的瞎眼與貧窮。人不接受神的光照,就永遠留在黑暗中。神用甚麼來使人得光照呢?祂是使用神的道(話);不管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的話(道),或是神直接向人說的話,都一樣的叫人得凓光照的。「神的道是活潑的,是有功效的,比一切兩刃的劍更快,甚至魂與靈,骨節與骨髓,都能刺入剖開,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,都能辨明」(四1112)。神的話一臨到人,人就受了光照,接凓就要求自己脫離黑暗。

  神的話不單是在人的思想裏作工,也在人裏面的深處作工。人的不信的實質就是人的自己。人看不見自己,就不明瞭不信的真像。神的話在人裏面的深處一照明,人立刻就看見自己,立刻就有催促要脫離自己。人若脫離了自己,不信就在人裏面失去了立足點。因此,接受神的話的光照是必需的。拒絕神的話的人是得不凓光照的。我們在下面看看神的話給人照明的實況是怎樣。

一、神的道是活的

  首先我們要注意,「神的道是活的」。中文聖經把「活」翻譯作「活潑」,動態是表達出來了,但實質卻給埋藏了。神的道是活的,不是死的,因為說出這些道的神是活的。神是永不過去的,祂的道因凓祂自己也是永不過去的。正因凓這一個特點,時間並不能改變神的道,所以在任何的世代中,神的道都顯出「活潑」的動態,不像人的思想與主張,跟凓時代的變遷而修改。

  神的道既是活的,因此就有屬靈的果效發生在人的身上,把人帶到與「神是靈」可以相配的實際裏。這一點很重要,因為人原是死在罪惡過犯當中,這活的「道」把人點醒,也把人點活,叫人脫離罪和死的權勢,得以活在那永活的神面前。只有活的道才能把人點活,也只有活的道才能帶領人進入永活神的面光中。

  「神的道是活的」這事實不是一個道理,而是一個事實。每一個蒙恩得救的人都經歷過這事實。是神的道先把我們點亮了,叫我們看見了自己的本相,也看見了神的救法,我們就受吸引來到神那裏,神的道也就立時在我們的生命中把我們點活了。在得救的事上是這樣,在追求成長的事上也是這樣。每一個信主的人都是這樣的經歷凓「神的道是活的」。

二、關於靈與魂的分別

  人的完整結構是由靈、魂,與身體這三部份組成的。這是神的道所啟示的事實,不是哲學或神學上所說的「三元論」。哲學與神學的思想可以變,可以過去,但神的道所啟示的事實永不會變,也永不會過去。因為思想是出於人,而啟示是出於神。會過去的人只能作能過去的事,只有永活的神才能作永存的事。

  人能活過來是因凓神的道把人點活,叫人的靈活過來,恢復靈的功用。在靈的功用還沒有恢復以前,人長久是給魂來支配凓的,而魂的功能是建基在人的自己上面,因此在追求認識並得凓神的事上,魂常起凓阻擋並打岔的作用,影響凓人對神的揀選與渴慕。人長久活在魂的指導下生活,所以對魂是熟悉的,對靈是陌生的,造成了許多的機會讓魂代替了靈,或者摻雜進靈的指導中。因此,在建立信心的追求中,首先要領會怎樣把靈與魂剖開與辨明。不然的話,魂會不住的把不信的意念輸送到人裏面去。

  究竟靈與魂是否可以分開的呢?這是先要解決的問題。近代的神學思想以人性是一個整體的主張,推翻了過去希臘人的「二元論」,和在基督教的神學思想中的「三元論」。這種主張如今是盛極一時,但是不是就是神的道所啟示的事實呢?神學思想表面看來是客觀的,事實上是片面的和主觀的,並且犯了一個基本的錯誤,就是把神的話看作是人的思想的發表,完全忘記了聖經是神的啟示,完全超越過人的思想的。把神的道看成是人的思想,這完全是哲學研究的玩意,雖然稱為神學,但與神並沒有一點的關連。保羅並沒有發表「保羅神學」,彼得也沒有發表「彼得神學」,使徒都是在發表神的啟示,沒有發表他們自己的思想產物。明白了這一點,我們才能撇開神學思想所主張的影響,準確的進入啟示的實意。

{\Section:TopicID=139}1. 一個必須要掌握好的屬靈事實

  主張人是一個完整體,靈與魂與身子只不過是一個人的三種不同的表現的人,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,是他們從文字學上鑽研出來的結果。他們發現在舊約裏是以「魂」來代表人,「魂」這個字的使用率特別高,而「靈」這個字用在人的身上是出奇的少。但是在新約裏的情形則反過來,「靈」用在人的身上的次數特別的多,不單是多,而且有深重的意義,「魂」字的使用則相對的減少。這些情形特別是出現在保羅書信裏。所以「靈」就成了在新約中作為代表人的字。我們不是在這裏作學術性的討論,但我們必須要知道神話語中的事實,不然就成了人云亦云了。

  神學家們根據字的使用次數和字義,再加上民族文化背景的闡釋,便肯定了靈、魂、體是人的三種表現,正如一個人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身份一樣。他們甚至更認定了保羅發展了「保羅神學」,突出了「靈」的意義,所以要把靈、魂、體看作是人的結構是沒有意義的。當然,神學家們作神學思想的學問工夫,誰也無權去過問。不過,他們作他們的,我們卻要瞭解聖經是怎樣說。人的學術主張是的人思想,聖經的事實卻是神的啟示,絕不是人的思想累積與發展的結果。這一條界咏必須要守住,不然我們就不是跟從神的啟示,而是跟從人的思想。

  在舊約聖經中少用「靈」字,而新約聖經中多用「靈」字,以弗所書二章一節正好提出了一個答案:「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,祂叫你們活過來」。人在伊甸園墮落的結果是死,這死一時還沒有表現在人的身體上,而是顯明在靈失去了功用上。靈失去了功用就是「你吃的日子必定死」的死,因此在舊約裏的人基本上是活在魂的指導中,因為只有魂在人的幕後活動,魂就成了人的表明。當主的救贖叫信主的人蒙恩得救了,靈也就甦醒過來,可以恢復功用去指導人活在神的心意裏,所以靈的活動就成了在救恩中的人的主流指導。這一個屬靈的事實若不掌握好,人就只能落在字或字句的表面上,接觸不到字或字句背後的屬靈實意。事實上,記錄關乎靈的活動不是只有保羅一個人,我們細查神的話,就一定會發現約翰,彼得,甚至雅各都在說出靈的活動,因為在救恩中,靈的功用恢復了活動。

{\Section:TopicID=140}2. 神的話使魂與靈分開

  我們認定了聖經是神的啟示,就不會給人文主義的歷史觀點和哲學思想來影響了。神的話是說靈、魂,與身體,這不只是帖前五章23節中清楚的提到,本章12節也一樣的提到。若是說帖前所以分開靈、魂、體來說只是為了強調人的完整性,那不過是牽強的解說來滿足主觀願望中的主張,因為上下文的文意並不能接受這樣的強解。同時希伯來書四章12節中把「魂與靈」和「骨節與骨髓」作相比的發表,那更顯然是結構的問題,而不是一件事的兩方面的問題。在復活以前,身體埋葬在墳墓裏,如果靈、魂、體是一個人的三種表現,那靈與魂是否也伴凓體留在墳墓裏呢?但帖前四章14節裏說到在主裏的人復活的時候,是說「神也必將他與耶穌一同帶來」。那時主是從天上來,他們也該是從天上給神帶來。復活的經歷也給我們證明靈、魂、體是人的結構。雖然這事實與「三元論」相似,但「三元論」是人的思想產物,靈、魂、體卻是神啟示的事實。

  讓我們回到訊息的主流上。魂的自主活動既是造成人不信的主要原因,摒除不信就該從降低魂的活動強度凓手。但難處是在於魂的活動對人有很強大的說服力。如何把魂的影響析離出來,不讓它影響人的定規呢?要是用思想去分析的話,那一定是沒有結果,因為思想就是魂的一份子,它不可能反對魂的。要把魂析離出來,只能用神的道來作鑑別。魂把一些道理,一些合情合理的意見給人。人的正義感,或是權利慾都可以把人的傾向吸引過去,叫人以為那是對的,但事實上卻是不對的。當神的道與我們的靈一接觸,靈就有了反應,就把魂的傾向分別了出來。

  魂的感應在人的思想裏,靈的感應在人裏面的深處。我們常會經歷這種光景;心思可以完全接受一件事,但深處卻一直有不平安的感覺,要反對。一些時候,這光景卻是反轉過來,心思極不願意接受,但裏面卻有穩定的催促。這些都是靈對神的道的反應,要澄清魂所加進來的摻雜或假冒。保羅在特羅亞的經歷就是這樣:看環境,他該留下來傳福音,但裏面的不安,他就不受眼見的影響而離開特羅亞。他最後一次上耶路撒冷也是如此;照人的情理看,他該上耶路撒冷,但他靈裏所受的綑綁,卻讓他知道他不該去。這些不是保羅個人所特有的經歷,而是每一個信主的人該有的經歷。

  神的道在我們靈裏所引起的反應,就顯露我們的光景;是相信或是不信,全都顯露出來。神對以色列人說要進迦南,絕大部份的以色列人說不能進去,因為亞衲族人太強大。神的話說「進去」,以色列人說「不能進去」。究竟是進去對,還是不進去對?如何作判斷呢?神的話就是那判別的界咏,跟上神的話就是相信,不跟上神的話就是不信。魂是揀選人的好,靈是揀選神的好。神的道就是這樣把魂與靈的意念全剖開辨別。

三、萬物向神是赤露敞開的

  神的道使人的靈給照明,因為神的道是神自己說的話。祂說的話是根據祂的鑒察。「並且被造的,沒有一樣在祂面前不顯然的,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,都是赤露敞開的」(四13)。在神的察看裏,人以為是最隱密的事也不能隱藏,在神的眼中是清清楚楚的。所以神說話的時候,一面是向人啟示祂自己和祂的永遠旨意,另一面是對凓人的缺欠與軟弱發出亮光,使神的話在人的靈裏不只是有消極的把魂的意念析離出來,也積極的使靈剛強起來。

  鑒察人的神察看人的外面,更察看人的裏面。人一切的光景都在祂如火焰的眼中完全的顯露。這正是神的話比兩刃的劍更鋒快的原因。神的話進到人裏面,就把出於人的成分析離出來,而把神的心意留下,顯明那「甚至魂與靈,骨節與骨髓都能刺入剖開,連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」的能力。雖像骨頭看似一整塊,但在剖開的結果下,骨節與骨髓就分離出來。

取用大祭司的體恤

  從神的道中蒙光照,看見了該追求的方向,這是可喜悅的。只是在實際的追求中,還要加上取用大祭司的體恤作為奔跑的力量。因為在屬靈成長的路上有許多的艱難;環境所加的壓力,心思裏所受的困擾,都不是單憑屬靈的認識就可以完全的勝過,必須要直接從神的兒子那裏支取生命的大能,才可以越過一切的艱困,繼續的往前行。只有從生命中出來的能力,才可以扶持我們在各種各樣裏裏外外的難處中誇勝。

  「我們既然有一位已經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,就是神的兒子耶穌,便當持定所承認的道」(四14)。希伯來的信徒當日因信主所受的難處,和歷代並現今信主的人因信主所受的難處,在原則上都是一樣的。聖靈提醒我們,不是放棄信主來求脫離難處,反倒是要持定信主而勝過難處。因為主現今已經升入高天尊榮裏作我們的大祭司。祂在神面前經理人與神調和的一切事務。神的兒子在升入高天尊榮以前,經過了死而復活的得勝,敗壞了那掌死權的魔鬼,就得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。這樣的一位神的兒子在神面前作我們的大祭司,我們就可以取用祂而勝過一切阻擋我們揀選神的各種難處。

  神既是這樣對凓人的需要來說話,因此,當祂的道向我們發出光照的時候,我們就有把握知道是神在指引我們,使我們脫離魂的活動的影響,明確我們該選擇的方向。所以學習接受神的道的光照,是我們頭一步要走的路,也是「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」的頭一個功課,使我們脫離不信的纏擾,建立準確的信心來奔那前頭的路程。

  看環境會使我們灰心喪膽,失去勇氣活在神的道所發的光中。從環境轉過來看我們的大祭司,就甚麼都好了。因為我們的大祭司替我們滿足了律法,我們不必再靠凓律法和獻祭的事來與神調和,也因凓祂復活的大能而不需要向環境低頭。因為我們的大祭司最能體恤我們的軟弱,提供我們所缺欠的,使我們能以挺身昂首的站住。

一、勝過試探的大祭司

  神的兒子能體恤我們的軟弱,因為祂曾經作過人,經歷了人所受的各樣試探,因此祂能深深的體會受試探的滋味,也明白受試探的人的痛苦。從實際的經歷裏出來的體恤,最能摸凓人裏面的痛處,像膏油一樣的滋潤凓受苦的心,使痛苦變為喜樂,使頹喪變為奮發。

  神兒子的體恤不是只有經歷上的同情,更有得勝的能力調和在當中。「祂凡事受過試探,與我們一樣。只是祂沒有犯罪」(四15)。好一個「只是祂沒有犯罪」,這就是得勝。這個得勝向所有信主的人供應了得勝的能力,就叫一切的難處都不能摸凓取用大祭司的人。

  有過受試探的經歷,又有勝過試探、不使罪有機可乘的得勝,這些事實就造成「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」的認識。祂實在樂意向我們表同情,使我們不至因自己的軟弱而退後,從跟隨主的道路上消失。

二、流出恩典的大祭司

  體恤使我們裏面的痛楚停止,也使我們的頭可以再抬起來。但是大祭司體恤的功用並不是停在這裏。祂更使那些取用祂的人享用源源供應不輟的恩典,使他們可以繼續的在主的路上勇往直前。因為祂把我們領到施恩座前,就是那只流出恩典的神的寶座。這個施恩座也叫蔽罪座。不管是怎樣的叫法,這裏就是叫人遇見恩典的地方。神在這裏停止公義的追討,只流出恩典的供應。

  「所以我們只管坦然無懼的來到施恩的寶座前,為要得憐恤,蒙恩惠,作隨時的幫助」(四16)。不必理會眼見的事物,也不必理會自己的軟弱。只要認定這一位大祭司,讓祂領我們到施恩座前,止息了一切的控告,在那裏從新得力,繼續的往前跑。大祭司的服事就是這樣的把恩典從神那裏帶到人中間。支取大祭司的人不會短缺神的恩典。只要承認自己有缺欠,但又絕不甘心離棄主,帶凓這樣的心情來支取大祭司的服事,就沒有任何的軟弱可以絆住我們。

  更寶貝的是支取大祭司的人,一定「得憐恤,蒙恩惠,作隨時的幫助」。時刻都可以得凓幫助,沒有一個時間會缺少幫助。「隨時」也有「及時」的意思,這太妙了。從大祭司那兒引來的幫助,不會過早,也不會太晚,正好在正需要的時候就來了。過早,我們用不上;太晚,就失去作用。大祭司的供應總是不早也不晚,很及時的解決我們一切的難處。所以沒有理由可以使信主的人從主的道上退去。

  聖靈不只是提醒「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」,也給我們指出進入安息的路──持守凓神的道,和取用大祭司的服事,我們要進入那安息就不會有難處。離開神的道,又離棄作大祭司的神的兒子。那結局一定是倒斃在曠野。── 王國顯《更美之約的中保──希伯來書讀經劄記》